近日參觀了一個在添馬艦公園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週年而舉辦的【舞動的水滴】藝術展,展品是一批透明水滴藝術品,其中一個有18.8米高,其他大小不一,據悉五月份會再加入一個28.8米高更巨大的水滴。
展場不太大,十分鐘便影完我想影不同角度的相片,但我沒有立即離去,一邊在場內閒逛,一邊在回顧東江水供港的歷史及思索其意義。
香港沒有大型河流及湖泊,淡水資源不多,主要靠降雨。二戰後人口激增令水資源有更大壓力,50至60年代經常出現水荒,1963年香港更出現百年大旱,所有水塘都幾乎乾涸,政府只好每四日才安排其中一日供水四個小時,社會陷入恐慌。
那個時候我雖然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但人們搶水的場面仍然依稀記得,每個家庭都買入不少膠盆膠桶,水來了就將所有器具都裝滿水,以備未來四日之食用;在街喉取水的人為了爭水而大打出手的事時有發生,可想而知當時的生活是何等艱苦。
當時殖民地政府向中國中央政府請求支援,很快便得到回應,中央政府決定從東江挖掘一條河道,全長83公里,跨越叢林山嶺通往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工程在1964年2月動工,1965年3月完成並立即開始輸送東江水給香港,這便是「東江之水越山來」的動人故事,徹底解決了香港缺水難題,從此我們便再也聽不到「樓下閂水喉」的呼喊了。
東江水同香港經濟息息相關,我想,如果沒有穩定的東江水供應,香港還能夠在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嗎?
今時今日,我們只要拎開水龍頭便源源不絕有清潔的水供應,而且,香港是全世界其中一個水費最低廉的地區/國家,我算一算,我自己過去12個月的年水費不足200元,而據資料顯示,香港一般三人家庭平均年水費是八百多元,而美國一般三人家庭平均年水費是一千美元(約7,800港元)。
我想,我們在享受優質價廉的食水的同時,切記要珍惜用水,更加要感恩有東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