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

二澳,出事了!


 

行了這麼多年山,一向小心謹慎,要走未去過的路線一定要查得清清楚楚才成行,今次老貓燒鬚,出事了!

鳳凰徑共有12段,我已經行了10段,餘下第7段及第8段是必須要一次過完成,因為這兩段的交接點並沒有交通接駁。第7段從大澳到狗嶺涌,第8段從狗嶺涌到石壁,我決定反方向行,從石壁行到大澳,連計行出大澳巴士站的接駁路,全程共16公里。

16公里算是中等距離吧!事前查得很清楚,這路段主要沿海岸繞行,上落坡度不大,應該很易行的,估計5個小時內可完成。

無論如何,始終是初次行的路線,我選擇昨日這麼清涼而又晴朗的天氣去行,而且早點出發,帶多些水,帶埋後備電池,以防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從石壁行到狗嶺涌基本上是引水道旁的水泥路,很少斜路,非常易行。一路上迎著乾爽的涼風,和煦的陽光灑在面上,枯黃的樹葉被強勁北風吹得在地上滾動,發出沙沙聲響。由於時間尚早,一路上沒有碰到其他遊人,一人獨霸整個郊野,這時候膽子也大了起來,趁著四野無人之際,高歌一曲「愛在深秋」。

過了狗嶺涌,開始進入坭路小徑,怎料行不了多久,看到路旁有一通告,是郊野公園管理處發出的,大意是說前面二澳村路段是私人地方,村民展開了復耕,業權人不容許遊人通過,因此第7段路線要作出更改,付上了改行的路線圖。

細心比較路線圖上原本路線及更改後的路線,長度是差不多的,但原本路線是環繞海岸而行,而更改後的路線則要在幾個山頭上上落落,肯定難度大增,而且這些山路是否明顯易找、是否安全穩妥也不大清楚,心中有點猶豫。跟指示上山是一片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照行舊路如果真的不能通過被迫走回頭路會大大加長路程,當然了,就在這裡走回頭路是最安全的,因為路程不長,也剛行過,全無難度,但沒有意思。考慮了幾分鐘,最終決定行新路。

行新路就要上山,從這裡上山傾斜度頗大,而且都是碎石路,初段看似是新開發的。在GPS地圖的幫助下,我小心翼翼查看每一個分支路口,在幾座山之間走上走落,包括"分流頂"、"深坑瀝"、"大磡森"、"靈會山"腰的"分水坳"和"牙鷹山",每個山上視野都是開揚的,但我最想去的分流及海岸沿線一些隱世舊村落便無緣了,唯有希望在明天吧!

過了牙鷹山即下降到二澳北岸石灘同原本路段會合,拖著疲倦的腳步慢慢行出大澳。這時候查看手機的行山APP,共行了16公里,同原本路線一樣長度,但時間卻用了7個小時。


二澳黃色範圍被封了,第7段從A點到B點要改行山路(橙色)


在第8段近距離看索罟群島


轉上新改的山路,即要踏上碎石斜坡


新路最大好處是可走遍一個又一個山頭,間中也有芒草


到了牙鷹山,可回望未能踏足的二澳


也可居高臨下看到終點大澳


大澳的紅樹林沼澤有人在垂釣


對水中魚兒虎視眈眈還有牠


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

再走大浪訪赤徑

 



西貢大浪灣是一個相當熱門的遠足地點,風景非常優美,一向被行山人士評為一級靚景,是香港的世外桃源,可以途經這裡的路線不少,有不同難易程度,各人可按自己能力挑選。

大浪灣是西貢東一個海灣的統稱,當中包括四個海灘:西灣,咸田灣,大灣及東灣。

大浪灣一帶是我去得第二多的遠足地點,估計有三四十次吧!但行程並非每次一樣,有時我會經蚺蛇尖去,有時會經浪茄西灣山去,但最多的是從北潭坳經大浪到西灣亭,因為最方便亦不太辛苦。

昨日同朋友又走訪一次,朋友建議掉轉方向,坐車到西灣亭起步,經吹風坳落大浪西灣,再沿海岸行到咸田灣,在這裡的餐廳對住大海吃了一個海景午餐,餐後攀上望魚角小山丘走到大灣,大灣是名副其實這四個海灘中最大的,長度幾乎有一公里。由於東灣較為偏遠,我們沒有去,只從大灣轉上大浪坳然後落赤徑出北潭坳完成行程乘車離去。

這條路線難度屬中等,只因為斜坡較多,全程共12公里,扣除午餐時間共用了5個小時,算是行得慢,因為停下來影相的時間多了。

記憶中Yahoo Blog年代介紹過這條路線的了,今次就直接看看相片吧!




水退的大浪西灣

西灣遠眺,海天一色

西灣對出的大洲及尖洲,行山人士叫Snoopy Islands

四疊潭出海處被沙圍住,像個水池

西灣觀景台的日出方向指示牌

西灣新建的觀星台

咸田灣

咸田灣獨木橋是這裡的地標

大灣

赤徑營地很擠迫,像個難民營

黃昏時候赤徑海灣很寧靜

2020年11月9日星期一

抗美援朝戰爭


 

在 Youtube 搜尋到一首由一個外國管弦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奏的音樂「我的祖國」。看了一遍,再看一遍,很是感動。感動的原因不單只是因為聽到這首動人心弦的音樂,更重要的是看到當時台下觀眾的反應,他們竟然隨著音樂情不自禁地唱起這首歌來,漸漸地,唱的人越來越多,台上的演奏者表露出有點不解的表情,也許他們永遠不會了解這首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所佔的地位是多麼重要。

「我的祖國」是1956年電影『上甘嶺』的插曲,電影是講述在朝鮮戰爭中的中國抗美援朝其中一次在上甘嶺發生的慘烈戰役。

香港人讀近代歷史不多,我的年代會考課程也只去到滿清滅亡便完了,如果不是自己進修,一般人都對中國近代史不甚了了。就讓我談談這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南北勢力為爭奪控制權陷入內戰。初時北朝鮮軍隊攻勢凌厲,攻佔了南方九成土地。但在1950年7月,美國為建立亞洲勢力、圍堵中國,糾結另外15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攻打北朝鮮﹝其中九成是美軍﹞,這支"聯合國軍"並非由聯合國指揮,而是聽命於美國,歷史上叫朝鮮戰爭。

美國以其強大軍力及先進武器令北朝鮮節節敗退,有幾次還攻入了中國境內。北朝鮮向中國要求援助,這個時候中國剛從二次大戰中復原過來,而且新中國剛剛成立,她可以怎樣做呢!一是避戰,保存實力,但就會永遠受到美國在北方的威脅;二是參戰,來一個了斷,將侵略者趕出朝鮮半島。結果中國選擇了後者,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抗美援朝戰爭了。

中國組織了志願軍,從1950年10月開始同北朝鮮一同對抗美軍,事實上美軍武器既強勁又精良,實力是中國的十倍以上,志願軍靠的就是戰術、毅力、和保衛國家的決心,期間進行了多場戰役,當中上甘嶺戰役尤其慘烈。志願軍每日在二三百架美軍飛機瘋狂轟炸下,為避開炸彈只能在日間匿藏在山洞、戰壕,晚上才活動,但補給不足,不能活動,令不少志願軍餓死或凍死。但志願軍鬥志旺盛,在惡劣環境下仍然堅持為保衛國土而戰。

戰事一直膠著拖延,美國看到美軍傷亡不少,卻無法取勝,拖延下去沒有利益,開始尋求談判,終於在1953年7月簽訂停火條約,戰爭結束。這場戰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在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紀錄的中國陣亡人數是197,653人。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意義重大:

(1) 這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2) 這場戰爭保衛了中國北方的國土完整﹝相信大家還記得甲午戰爭時日本掠奪中國大片土地就是由這裡開始的﹞。

(3) 這是自晚清以來,中國第一次不用賠款割地的戰爭。

(4) 這埸戰爭令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保障了中國之後的和平建設。

我們了解這段悲壯歷史,當聽到「我的祖國」音樂響起的時候,回憶無數先烈為保衛國家英勇犧牲,又怎不令人肅然起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