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再闖大東山


習慣每年秋冬都最少去大東山走一趟,雖然是同一個地方,但其實每年的情況並不相同,天氣不一樣、芒草狀況不一樣、同行者不一樣,甚至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一樣。

星期六和一個年紀同我差不多的朋友去大東山,他是攝影發燒友,由於我去慣而他從未去過,我估計他會比我辛苦的。我們今次的目標是芒草和日落,所以飲完中午茶才從伯公坳起步,預算上到爛頭營就掉頭原路落山返回伯公坳,中途會在山腰坐下來等日落。

一切安排得很妥當,但天氣卻是無法掌握的,事前當然會查看天氣預測,得知是「上午多雲下午轉晴」才成行的。天氣預測沒有錯,但就是埋門一腳,在日落前二、三十分鐘開始,天邊積聚雲層越來越多,結果同鹹蛋黃緣慳一面,幸好山上的芒草尚算可以。

朋友略感失望,他說這麼辛苦,相信這是唯一的一次,應該不會再來了。回到家後,他感到肌肉酸痛,要揸跌打酒。我卻不以為然,因為都知道看不到日落是常態,有一年我連續三個星期都上山,卻只有一次能夠看到日落,隨遇而安好了。不過,雖然我行慣行熟,但體力確實一年不如一年,今年比往年行得慢,翌日一樣有肌肉酸痛的感覺,始終,歲月催人啊!


後補(2025年11月19日)

不少朋友關心大東山的人潮問題,我樂意在這裡補充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大東山每年10月尾到12月初都是芒草季節,自從我踏足大東山以來,每年芒草季節人多是必然現象,尤其是假日,沒甚麼大不了。近年來大東山成為國際知名的行山徑,外地人來朝聖非常之多,我同意這些「外地人」以大陸人為主,但亦不乏外國人。我是最近這個週末去的,當日有越野跑「飛越大嶼」活動(圖10),參加者有不少是外國人。除了跑手外,其他遊人都包括有西歐,菲律賓,印尼,日本等外國人士。我還遇到一班約二、三十人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在老師帶領下登山,我以為是深圳來的,交談下才知道是來自新加坡。其實大東山足夠大,只要我們胸襟夠闊,容得下各方友人,只要大家文明行山,不要破壞環境就好了。當然了,有幾個地標是特別多人聚集的,包括半山觀景台(圖9)、跳板石、爛頭營觀景台等。

至於某些傳媒及自媒體渲染「大東山被大陸人踏沉」、「大陸人迫爆大東山」等煽動性言論,我對此嗤之以鼻,不知道他們去過大東山多少次。

另外一點想分享,政府不斷宣傳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以我所見,大部份遊客都能夠做得到,他們用膠袋裝著飲品膠樽和包裝膠紙等廢物帶下山,山上衛生環境有所改善,但如果你要刻意找一些垃圾來拍攝,那當然是有的了。


(1)上到半山,已見芒草踪影

(2)下午層雲退去

(3)藍天再現

(4)接近跳板石附近芒草較多

(5)來到爛頭營,夕陽西斜,照得芒草金黃

(6)回程途中,雲層再集結,只有照在海面上的光班

(7)預定日落時間到了,太陽伯伯害羞,沒有露面

(8)踏上歸途,希望在明年

(9)半山觀景台

(10) 當日有越野跑「飛越大嶼」活動,圍繞整個大嶼山跑116公里

2025年11月6日星期四

梁祝協奏曲

 

小時候,家裡擁有一張黑膠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作為一個小學生,那個時候我並不懂得欣賞。漸漸長大,從不同途徑聽到這首音樂的原版本及改編版本,包括這首音樂的高胡協奏曲、鋼琴協奏曲,還有國粵語流行曲、粵曲,更加在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都有引入這首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聽多了,愛上了這首音樂。

既然喜歡,我就到處查找有關這首音樂的資料,得知是何占豪和陳鋼所作,當時他們仍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創作這首結合中西音樂元素的音樂作為對國家十週年國慶的獻禮,作品在1959年在上海首演。

問題又來了,我們聽音樂不單只聽它的優美旋律,還希望聽懂音樂裡面的故事,多年來我請教過不少這方面的專家,明白了後,我對這首音樂就更加喜愛。

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想了解這首音樂裡面的每個細節,所以趁現在有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我將這首音樂配上圖片,再以文字解釋,將整首音樂的每部份、每個段落所要表達的細節一一講解,製作成一段音樂短片,放上youtube,供諸同好。

下面就是我加進音樂短片適當位置的資料,認識了音樂裡每個段落所要表達的故事與情感,你會更加欣賞這首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