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放下自在

朋友是一個大好人,他做事認真,力求完美;他樂於助人,有求必應。然而,最近一次閒談中,得知他經常因惦念著如何將事情做到最好、如何完成別人的幫忙請求而縈繞腦海,偶爾會影響睡眠,甚至要食安眠藥。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執念牽掛心頭:想要事事圓滿,想要助人無缺,想要將所有責任一肩扛起。然而,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若執意追求完美、承擔過多,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有心無力」的困頓與苦楚。唯有學會放下,才能尋回內心的從容與自在。

古人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世事本難完美,強求極致反而徒增煩惱。蘇東坡當年被貶黃州,失去了官埸的風光,他不再執著於“身居高位、建功立的理想反而寫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達,原來放下對結果的強求,反而可以享受到平凡中的樂趣。

我在之前的帖文曾引用過一段佛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謂「閒事」,正是那些超出本分、強求結果的執念。唯有放下對完美的苛求,心靈才能如釋重負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焦慮、因為過度無私助人而疲憊,問題出自「過度」這兩個字並非否定努力與善,而是覺得,真正的智慧在於認清自己能力的邊界,區分「可為」與「不可為」。如同莊子所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懂得何時停下、何時放手,反而是一種更深刻的境界。可以將事情做得多好,可以幫助到多少人,還是隨緣好了。

事實上,我們執著於某一件事的完美,往往會忘了其他正在等待著我們去做的事。我們事事操碎了心不計輕重去幫助別人,往往忽略了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甚至自己。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需要我們去幫,只是你幫慣了他,他亦樂得清閒。也許有些人真的不懂得怎樣做,需要你的幫忙,那麼我們就應該教他做的方法而不是幫他去做,教曉了,以後就是他自己的責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幫助別人的最高境界。

放下,不是逃避、不是躺平,而是為了更輕盈地前行;不是冷漠、不是無情,而是為了更持久地溫暖他人。當我們不再被執念所縛,不再為無能為力事懊悔,內心便如卸下千重擔,得以體會「花開花落兩由之」的淡然,在這紛擾人世,尋得一方淨土,從容自在。


10 則留言:

  1. 凡事要攞個平衡,相信事事力求完美會帶來很大滿足感,但要食藥就過咗喇.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的能力有限,盡了自己的能力去做已經很足夠,過度追求就會給自己很大壓力。

      刪除
  2. 我發覺身邊有朋友不容易做到「放下」,因而有焦慮情緒影響身心,因執念而活得不愉快,真的大有人在。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人生活緊張,事事操心,確實不容易做到「放下」,影響身心。

      刪除
  3. 其實一向我都奉行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事情,已經問心無愧...
    力求完美,只會做到兩頭不到岸!!俗語有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力已盡了,其他就交給上天去完滿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我並非主張逃避責任,也不是建議對他人莫不關心,而是覺得盡了自己的能力便是了,無論結果如果,都將一切執念放下,輕鬆前行。

      刪除
  4. 🐰 謝謝 ᑭEᗩᑕE 先生分享 🙏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 一如先生推介歌曲 :
    「樣樣不苦惱 永遠也未掛牽, 隨緣 隨人生的方向轉 ..」✌️👍😄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說得太好了!「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雖然我可以大條道理的說出來,也想努力去放下執念,但有時候也並非完全做得到,追求美好是人性,要判斷何時應該放手的確是很難的事,無論如何,好與不好,一切隨緣好了。

      刪除
  5. 謙卑的人,總會進退有度,盡力而為,不會說影響他人心情的說話。

    回覆刪除
    回覆
    1. 能夠做到進退有度,量力而為,是處事的最高境界了。盲目地向前衝,超越自己的能力苦幹,往往令自己經常處於壓力中,影響身心。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