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們大都是戰後出生的吧,我們這一代都經歷了音樂媒體戰後的急速發展及不斷演變的時代。
六十年代我住在黃大仙木屋區,附近有一間豆腐廠,安裝了一部「麗的呼聲」,是一個有線的廣播電台,全日日間不停廣播。那個時候我還未讀小學,總喜歡走到豆腐廠聽廣播,包括廣播劇及歌曲。
不多久,父親帶了一個木箱回家,不必連線也可以聽廣播劇及歌曲,那是一台無線電收音機。那個時候我讀小學上午班,下午放學後做完功課,最佳娛樂節目就是透過收音機聽歌,那個年代的歌曲主要是英文歌和國語時代曲。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粵語歌開始流行,唱片事業也興旺起來。那個時候我的大哥已經到社會工作賺錢,他買了一台擴音機連同唱盤回家,也買入一些黑膠唱片。由於大哥要返工,日常享受歌曲最多的是我。之後我出社會工作,也加入了買唱片行列,在最高峰時期,我們擁有黑膠唱片近200張。
黑膠唱片最大缺點是用舊了會跳線及”沙沙”聲,給人們帶來不少煩惱。八十年代中出現CD之後,火速取代黑膠唱片成為主流。而八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初亦是香港樂壇最輝煌的時期,粵語流行曲是主流,香港的歌曲流行到世界每一個華人社會。事實上這段期間亦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急速發展的年代,經歷了封閉十年,大陸很少流行曲,港台歌曲便成為他們的日常娛樂,遠至黑龍江,人們都在聽「浪奔浪流」等香港流行曲。
二千年後,大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音樂人才,包括作曲、填詞、演奏、演唱,他們發展自己的音樂作品越來越豐富,據估計,現在大陸從事音樂工作人數超過500萬,而在2023年,中國音樂市場金額已達1500億元人民幣,估計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會翻倍。
反觀香港,踏入千禧年,音樂事業漸走下坡,近年我們都很少聽到有代表性的新歌。有人歸咎於翻版唱片,其實這只是早期影響唱片銷量的原因之一,自從大陸及香港嚴格執行版權法後,翻版唱片已經很少,為甚麼之後中國音樂市場可以蓬勃發展起來,而香港在這方面卻一潭死水呢?依我看,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 香港市場狹小,粵語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香港只有750萬人,也並非個個都喜歡聽歌,粵語歌市場太細。
(2) 香港缺乏音樂人才,看看近年新歌的歌詞便感受得到。就算有人才,他們寧願在市場更大的大陸發展,年初轟動的電影【哪吒】,電影音樂總監正是香港人徐浩。
(3) 傳統唱片業萎縮,產業模式改變,現在很少人會買唱片,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市場,但這個轉變香港步伐太慢。相較於大陸在這20年間,互聯網平台極速建立起來,網民超過10億,人們每日手機不離手,無論是溝通、購物、付款、聽歌都是透過互聯網,所以歌手們推廣他們的歌曲除了少量還有CD銷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透過互聯網例如抖音,快手,B站等音樂平台發佈,也有部份會放上Youtube,在這些平台可以透過粉絲打賞、廣告分成、頻道會員收費、超級留言和流量等賺到錢,如果他們成名後,更可獲取廣告,甚至同動漫平台合作,這些收入比出唱片多得多。
香港可以回復到八九十年代音樂事業的繁榮嗎?世界已經改變,不可能的了,還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吧!「變幻才是永恆」,如果我們不因應潮流而作出改變,就會被潮流拋棄。
下面介紹大家聽一首歌,臨近中秋,我選了新加坡陳佳明的作品【城裡的月光】,演唱的是近年紅起來的大陸網絡歌手羅小羅,他經常到全國各地街頭擺檔演唱並放上網,也曾經來過香港灣仔海濱演唱,這些活動都沒有直接收入,但他擁有超級粉絲團,成名後他偶爾參與一些商業活動,也會開演唱會,極受歡迎。
音樂媒體由黑膠到CD,到MP3,音質越來越差但也越來越方便,原來方便先係主流.
回覆刪除我諗各人對音質有不同要求,就我來說,我完全接受不了黑膠唱片的「沙沙」聲。至於CD及MP3,的確是CD更好,我雖然不會再買CD,但在家聽以前買下的音樂,間中都會聽CD。無可否認,MP3為了減小體積,刪去部分音頻,音質較差,但在街外用earphone來聽,其實都冇乜要求。另外網絡上的MP3 的分辨率多數是128k,如果是自己將CD轉成MP3的話,可以調校到320k, 這樣音質已經近乎CD了。
刪除我感到很幸運,生長在香港音樂最蓬勃的年代,幾十年流行音樂陪伴著生活。
回覆刪除所言甚是,戰後社會不斷發展,我們這一代都在享受著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香港流行音樂在七八十年代走上興盛期,正是我們成長的年代。我由懂事開始聽音樂聽,到現在年老也在聽,真是幸福。
刪除🐰 現今香港音樂市場, 演唱會仍有吸金力量吧 👍 ❣️
回覆刪除(12:56) 香港音樂產業與樂壇的轉變 | 史立德 x 趙增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1WzsGLlfQ
(03:00) 我們的音樂時代丨唱片業的興與衰丨夕陽行業丨電視主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0yMaxBykM
@ (11:13) 音樂市場黑膠唱片到串流 香港歌曲如何重拾生氣-TVB財經透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uA9rvYAeE&t=667s
➸ 淺析香港流行音樂發展現況 探索邁向產業化之路 - 來論 - 香港文匯網
https://www.wenweipo.com/a/202412/03/AP674ee742e4b0a3b7bb99507f.html
這十年來,有號召力的演唱會,大都是老一軰歌手,年青歌手不夠號召力。
刪除其實萎縮的不單止係粵語歌,歐美的英文歌,日本的東洋歌,似乎都係齊齊攬住一齊萎縮,韓語歌曾經迴光返照一下,好快又步入萎縮週期.反而印度歌可以期待囉.
回覆刪除我估唱片業萎縮是世界性問題,互聯網的興起令人們有更多娛樂選擇,就算仍然喜歡聽歌(例如小弟),大可以透過網絡下載(免費或收費),好少人會去買唱片。不過,我對其他國家並不熟識,因而不敢評論。
刪除既然印度歌可以期待,不如快啲學唱印度歌先得。😂
刪除或者以前廣東歌的興起,除了有賴一班音樂人,歌唱者...更可因為當時娛樂不多,個個都是電視迷,歌迷,
回覆刪除只要一首歌曲旋律好聽,易上口,又加上電台日播夜播,這歌多數街知巷聞,成為大熱歌曲...
你說得對,1967年TVB開台,加上香港經濟漸上軌道,香港人以本身文化創作歌曲而得到認同,造就了70年代粵語歌的興起及流行,音樂媒體亦由黑膠唱片進步到CD(音帶時間短暫,不提了),但到了互聯網年代,要聽歌就靠手機或電腦,CD就沒落了,單靠賣CD支撐不到音樂行業。
刪除自小在香港生活,雖然健康欠佳,但有賴各種歌曲和音樂的支持,精神上是愉快的。
回覆刪除我喜歡的歌曲很廣泛,古今中外都有我鍾情的。歌樂可以調節我的憂慮,可以助我度過難關。
感謝那麼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寫詞人,讓我們可以享有不同的鏗鏘歌樂,豐富了人生。
正是,歌樂是生活的調和劑,正是這個原因,我經常將我喜歡的音樂介紹給大家,當然了,是否喜歡,乃是因人而異。
刪除哈哈,和平兄真幸運,從小就有得聽電台擴音的歌曲,兄長的唱片機也是你享受最多。老牛也是「戰後嬰兒潮」之一,也喜歡哼歌聽歌,但也許隨着年齡增長,聽歌口味也有變,以我的年紀不僅是許冠傑、徐小鳳、譚詠倫的歌迷,也鍾意梅艷芳、陳慧孄、李克勤、許志安的歌,但更新一代的年輕歌星的歌就甚少接觸。
回覆刪除我不知道現代年青人有沒有他們自己的流行曲,也許並不普及,因為他們的玩意不單純是聽歌。但我所認識我們這一輩的人,沒有一個告訴我會喜歡現在的歌的,大都表示現在的歌詞九唔搭八,唔明佢想表達甚麼,又唔押韻。
刪除和平兄勾起滿滿回憶,我們都從那個年代走來,感受特別深刻,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香港樂壇熱鬧過輝煌過,已成歷史,我也如你認為,沒有重來機會,最令人感慨是那些健在的音樂人也不抱希望,哀莫大於心死!
回覆刪除近十年來看到的演唱會廣告大多是乜乜金曲演唱會,物物金曲演唱會,唱的都是我們那些年的金曲,似乎現在沒有好的新歌了,真是悲哀!不過,我已經將目標轉向在youtube找大陸的歌聽,發覺時有佳作,就像我上期介紹那首【雨碎江南.客緣】,我就非常喜歡。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