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容錯機制


 

簡單地說,「容錯機制」就是一個保障我們、就算因為不小心而導致一些錯誤,也不致於造成嚴重損失、甚至危害生命的機制。

俗語說:「聖人都有錯」,我們是凡人,更加難以完全避免意外的錯誤行為。大家都知道,跨海大橋的兩邊和超級公路的路肩都會裝上能夠抵受強勁撞擊的圍欄,我相信每架車都是沿著車道前行的,而這些圍欄的作用,就是為了萬一駕駛人士不小心、或是任何意外原因而偏離車道的時候,可以避免造成嚴重的傷亡事件,這是一種容錯機制。

其實這種容錯機制存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範圍,因為一個文明社會的政府總不想見到人民發生意外事件而導致嚴重傷亡,然而總有人勿視這些容錯機制,自願走進危險區域。

錢塘江經常有巨浪拍岸而沖走岸邊賞潮人士,政府在江邊建有圍欄限制人們停留在安全區域,但經常有人走出圍欄,結果一個意想不到的大浪便把那些人捲走。獅子山郊遊徑沿途都有欄杆圍住,以免行山人士踏錯腳而跌落山,但上到獅子頭,雖然都有圍欄甚至有巨型警告牌,但總有不少人喜歡冒險,走出圍欄以外拍照,結果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二百米的山腳。容錯機制只可以幫助那些依循指示行動的人,自願走進高危區域,少少意外就會抱憾終生。

今日我行經長沙引水道,那是一條99%安全的郊遊徑,全程石屎路,平坦易行,為甚麼我認為只有99%安全呢?因為平地跌呆人,我都曾經見過有人無端跌倒,但在這裡跌倒,大不了皮肉損傷吧了,不會有大問題。但今日我卻在中途見到有兩個女士不知從何處攀上二、三十米高的護土牆斜坡上拍照,她們危站斜坡邊緣,不停大叫「呢度好靚呀!」我見到很為她們擔心,無論是甚麼原因,碎砂跣腳也好、大石絆倒也好、太專心拍照也好,少少意外就會跌落二、三十米的地面,死不去也肯定會重傷,容不下少少出錯。

我本想拍下她們的險境,也想提醒她們下面是近乎垂直的護土牆,最後還是決定安靜地行過算了,因為我擔心我的干擾會令她們分心因而產生意外。我用AI繪圖製作了上述標題圖片,以模擬她們危站位置(圖右),好讓大家了解她們所處險境。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放下自在

朋友是一個大好人,他做事認真,力求完美;他樂於助人,有求必應。然而,最近一次閒談中,得知他經常因惦念著如何將事情做到最好、如何完成別人的幫忙請求而縈繞腦海,偶爾會影響睡眠,甚至要食安眠藥。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執念牽掛心頭:想要事事圓滿,想要助人無缺,想要將所有責任一肩扛起。然而,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若執意追求完美、承擔過多,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有心無力」的困頓與苦楚。唯有學會放下,才能尋回內心的從容與自在。

古人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世事本難完美,強求極致反而徒增煩惱。蘇東坡當年被貶黃州,失去了官埸的風光,他不再執著於“身居高位、建功立的理想反而寫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達,原來放下對結果的強求,反而可以享受到平凡中的樂趣。

我在之前的帖文曾引用過一段佛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謂「閒事」,正是那些超出本分、強求結果的執念。唯有放下對完美的苛求,心靈才能如釋重負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焦慮、因為過度無私助人而疲憊,問題出自「過度」這兩個字並非否定努力與善,而是覺得,真正的智慧在於認清自己能力的邊界,區分「可為」與「不可為」。如同莊子所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懂得何時停下、何時放手,反而是一種更深刻的境界。可以將事情做得多好,可以幫助到多少人,還是隨緣好了。

事實上,我們執著於某一件事的完美,往往會忘了其他正在等待著我們去做的事。我們事事操碎了心不計輕重去幫助別人,往往忽略了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甚至自己。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需要我們去幫,只是你幫慣了他,他亦樂得清閒。也許有些人真的不懂得怎樣做,需要你的幫忙,那麼我們就應該教他做的方法而不是幫他去做,教曉了,以後就是他自己的責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幫助別人的最高境界。

放下,不是逃避、不是躺平,而是為了更輕盈地前行;不是冷漠、不是無情,而是為了更持久地溫暖他人。當我們不再被執念所縛,不再為無能為力事懊悔,內心便如卸下千重擔,得以體會「花開花落兩由之」的淡然,在這紛擾人世,尋得一方淨土,從容自在。


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沒出息

 


最近在兩岸爆紅的一首歌《沒出息》真的火得令人嘆為觀止,亦足以證明現今網絡對文化傳播的巨大影響力。而我在上一篇提及音樂媒體傳播已經從黑膠、CD,改變為依靠網絡傳播的觀點也得到了印証。

先介紹一下這首《沒出息》的一些背景。台灣有一位立法委員王世堅,多年來喜歡以戲劇性表情及誇張的動作在議會發言,他特別喜歡針對當時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每次開會都會將一些諷刺性的道具送給柯文哲並臭罵一番。其實這種開會方式對議事論政並沒有甚麼幫助,不論觀點對與錯,旨在譁眾取寵,只是台灣人看慣了也不以為意,得啖笑。

王世堅早年曾經在台北市議會質詢柯文哲其中一段發言,他怒拍桌子、怒目圓睜地喊出:「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睜眼說瞎話,你在哽咽甚麼了?你在哭什麼?哭,沒出息!」

最近大陸音樂人王博將王世堅的怒吼金句的視頻配上音樂,製作成這首《沒出息》放上抖音、小紅書等網路平台,一時間成為網路神曲,點擊率超過所有正統音樂。更厲害的是,網絡上很快便出現了過百段二次改編版本,有些再加上王世堅其他金句,有些以AI製作,有些以樂器演奏,有些再加上自己創作的歌詞,真是百花齊放,創意無限。台灣網民也不甘落後,紛紛創作更多搞鬼版本,一時間這首歌紅遍海峽兩岸,香港TVB也曾在新聞報導過,現在更出現英語版、韓語版、越南語版,這樣發展下去,很快便會成為國際神曲了。

難怪王世堅本人看到這些視頻後笑稱「網路世界太神奇,充滿生命力及創造力,各類人才、天才、鬼才都有,....嘆為觀止」。

下面兩段視頻有多一點介紹,我看一遍笑一遍,有興趣也可看看。



2025年10月4日星期六

音樂媒體的演變


 

我相信我們大都是戰後出生的吧,我們這一代都經歷了音樂媒體戰後的急速發展及不斷演變的時代。

六十年代我住在黃大仙木屋區,附近有一間豆腐廠,安裝了一部「麗的呼聲」,是一個有線的廣播電台,全日日間不停廣播。那個時候我還未讀小學,總喜歡走到豆腐廠聽廣播,包括廣播劇及歌曲。

不多久,父親帶了一個木箱回家,不必連線也可以聽廣播劇及歌曲,那是一台無線電收音機。那個時候我讀小學上午班,下午放學後做完功課,最佳娛樂節目就是透過收音機聽歌,那個年代的歌曲主要是英文歌和國語時代曲。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粵語歌開始流行,唱片事業也興旺起來。那個時候我的大哥已經到社會工作賺錢,他買了一台擴音機連同唱盤回家,也買入一些黑膠唱片。由於大哥要返工,日常享受歌曲最多的是我。之後我出社會工作,也加入了買唱片行列,在最高峰時期,我們擁有黑膠唱片近200張。

黑膠唱片最大缺點是用舊了會跳線及”沙沙”聲,給人們帶來不少煩惱。八十年代中出現CD之後,火速取代黑膠唱片成為主流。而八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初亦是香港樂壇最輝煌的時期,粵語流行曲是主流,香港的歌曲流行到世界每一個華人社會。事實上這段期間亦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急速發展的年代,經歷了封閉十年,大陸很少流行曲,港台歌曲便成為他們的日常娛樂,遠至黑龍江,人們都在聽「浪奔浪流」等香港流行曲。

二千年後,大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音樂人才,包括作曲、填詞、演奏、演唱,他們發展自己的音樂作品越來越豐富,據估計,現在大陸從事音樂工作人數超過500萬,而在2023年,中國音樂市場金額已達1500億元人民幣,估計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會翻倍。

反觀香港,踏入千禧年,音樂事業漸走下坡,近年我們都很少聽到有代表性的新歌。有人歸咎於翻版唱片,其實這只是早期影響唱片銷量的原因之一,自從大陸及香港嚴格執行版權法後,翻版唱片已經很少,為甚麼之後中國音樂市場可以蓬勃發展起來,而香港在這方面卻一潭死水呢?依我看,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 香港市場狹小,粵語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香港只有750萬人,也並非個個都喜歡聽歌,粵語歌市場太細。

(2) 香港缺乏音樂人才,看看近年新歌的歌詞便感受得到。就算有人才,他們寧願在市場更大的大陸發展,年初轟動的電影【哪吒】,電影音樂總監正是香港人徐浩。

(3) 傳統唱片業萎縮,產業模式改變,現在很少人會買唱片,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市場,但這個轉變香港步伐太慢。相較於大陸在這20年間,互聯網平台極速建立起來,網民超過10億,人們每日手機不離手,無論是溝通、購物、付款、聽歌都是透過互聯網,所以歌手們推廣他們的歌曲除了少量還有CD銷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透過互聯網例如抖音,快手,B站等音樂平台發佈,也有部份會放上Youtube,在這些平台可以透過粉絲打賞、廣告分成、頻道會員收費、超級留言和流量等賺到錢,如果他們成名後,更可獲取廣告,甚至同動漫平台合作,這些收入比出唱片多得多。

香港可以回復到八九十年代音樂事業的繁榮嗎?世界已經改變,不可能的了,還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吧!「變幻才是永恆」,如果我們不因應潮流而作出改變,就會被潮流拋棄。

下面介紹大家聽一首歌,臨近中秋,我選了新加坡陳佳明的作品【城裡的月光】,演唱的是近年紅起來的大陸網絡歌手羅小羅,他經常到全國各地街頭擺檔演唱並放上網,也曾經來過香港灣仔海濱演唱,這些活動都沒有直接收入,但他擁有超級粉絲團,成名後他偶爾參與一些商業活動,也會開演唱會,極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