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星期日

香港四徑大步走

 



香港每年都有各種跑山活動,最多人認識的應該是【毅行者】,跑麥理浩徑全程,共100公里;另外是【飛越大嶼】,路程除了鳳凰徑之外再加上大嶼山未納入鳳凰徑的部份,全長共129公里;而最癲的一項應該是【香港四徑超級挑戰】了,這項活動被喻為「超級馬拉松」、挑戰人類體能極限,將香港四條主要行山徑串連起來,共298公里,總爬升高度是14,500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1.6倍高度,比馬拉松難度不知要高多少倍。

事實上,【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參加者並非要同其他人比賽,而是對自己的體力、毅力和意志力的挑戰,活動沒有冠亞季軍,沒有獎金與獎牌,參加者能夠在72小時內完成四條行山徑的被稱為「生還者」(Survivor),而能夠在60小時內完成的則被稱為「完走者」(Finisher)。四條行山徑包括麥理浩徑(100公里),衛奕信徑(78公里),港島徑(50公里)和鳳凰徑(70公里)。因為難度及危險性都很高,這活動屬於小眾的運動,每年參加者只有十幾人,最多的一年都不超過三十人。

2021年,是這項活動的第十届,主辦者沒有接受公開報名,只邀請過去九届中有突出表現的人士參加,結果得到參加資格的只有18人。主辦者將整段賽事拍攝下來成為一部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當中由12位攝影師全程跟蹤幾位目標選手,記錄他們的日常操練、比賽過程、心理沖擊、取捨掙扎的心路歷程,最後有人放棄,有人達標,更有人以黑馬姿態以49小時完成,是該年度唯一的 Breaking 50,令人佩服又讚嘆。

電影紀錄了賽事從麥理浩徑的屯門開始,至到鳳凰徑的梅窩碼頭的一個綠色郵筒結束。全片以香港山徑的超級優美風景,襯托著參賽者們發揮他們超乎常人的韌性與毅力。跑手午夜在寂靜的公路上映照微弱的頭燈光線、深夜在漫長的山徑上發出孤獨的呼吸聲、寒風中在渺無人跡的沙灘上留下一步一步的足印、在支援點包紮正在流血的傷口、以至那些終於艱苦完成賽事到達梅窩碼頭的跑手,擁抱著那個綠色郵筒在狂吻、在嚎哭,一幕一幕都激勵著每一個電影觀眾的心,實在令人感動。

看完電影我以沉重的腳步行出戲院,我在想,他們都是瘋狂的,我才不會將我兩三年的行山路程縮短到以兩三日完成,這不是自殘自虐又是甚麼?然而,想深一層,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喜好與才華,有人會攝影,有人會繪畫,有人會烹飪,雖然我們不會跟隨這種瘋狂的跑山行為,但跑手們的堅毅與奮鬥精神,不正是我們要在自己的領域爭取成功的學習榜樣嗎?

我已經將一幅梅窩綠色郵筒的照片貼在我的枱頭,作為激勵我繼續行山的推動力。誠意推薦大家去看這套電影,以豐富大家對香港大自然美景的認識,更可強化大家對自己所喜愛的活動的心靈。

香港四徑地圖

香港之顛 - 大帽山

離開大帽山跑向鉛礦坳

大帽山往鉛礦坳途中

大浪四灣與蚺蛇尖




金山

鳳凰山


大浪西灣

大浪西灣的四疊潭

龍脊

站立在梅窩碼頭幾十年的綠色郵筒,經過一班人的努力,成為人們勵志的圖騰


電影海報

以下是這電影的預告片,並非要為電影作宣傳,而事實是值得觀賞。

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東江水




近日參觀了一個在添馬艦公園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週年而舉辦的【舞動的水滴】藝術展,展品是一批透明水滴藝術品,其中一個有18.8米高,其他大小不一,據悉五月份會再加入一個28.8米高更巨大的水滴。

展場不太大,十分鐘便影完我想影不同角度的相片,但我沒有立即離去,一邊在場內閒逛,一邊在回顧東江水供港的歷史及思索其意義。

香港沒有大型河流及湖泊,淡水資源不多,主要靠降雨。二戰後人口激增令水資源有更大壓力,50至60年代經常出現水荒,1963年香港更出現百年大旱,所有水塘都幾乎乾涸,政府只好每四日才安排其中一日供水四個小時,社會陷入恐慌。

那個時候我雖然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但人們搶水的場面仍然依稀記得,每個家庭都買入不少膠盆膠桶,水來了就將所有器具都裝滿水,以備未來四日之食用;在街喉取水的人為了爭水而大打出手的事時有發生,可想而知當時的生活是何等艱苦。

當時殖民地政府向中國中央政府請求支援,很快便得到回應,中央政府決定從東江挖掘一條河道,全長83公里,跨越叢林山嶺通往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工程在1964年2月動工,1965年3月完成並立即開始輸送東江水給香港,這便是「東江之水越山來」的動人故事,徹底解決了香港缺水難題,從此我們便再也聽不到「樓下閂水喉」的呼喊了。

東江水同香港經濟息息相關,我想,如果沒有穩定的東江水供應,香港還能夠在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嗎?

今時今日,我們只要拎開水龍頭便源源不絕有清潔的水供應,而且,香港是全世界其中一個水費最低廉的地區/國家,我算一算,我自己過去12個月的年水費不足200元,而據資料顯示,香港一般三人家庭平均年水費是八百多元,而美國一般三人家庭平均年水費是一千美元(約7,800港元)。 

我想,我們在享受優質價廉的食水的同時,切記要珍惜用水,更加要感恩有東江水!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我們在戰爭邊緣


 

美國強行推出一個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令全世界嘩然,這件事令我想起大約一百年前的一件大事…「大蕭條」,「大蕭條」影響了世界的經濟、政治,直接或簡接地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1920年代,美國由於過度消費、信貸膨脹,農業危機和財富分配不均,令到經濟疲弱。到了1929年,美國股市迅速崩盤,導致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率飆升,陷入經濟大蕭條。1930年6月,美國通過一條保護主義的法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二萬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瘋狂提高,平均稅率超過50%,將自己的經濟不景轉嫁給全世界。

其他國家當然不甘任人宰割,他們迅速報復,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立即向美國回敬報復性關稅。關稅戰導致國際貿易崩潰,嚴重打擊全球經濟,令全世界進入「大蕭條」,在1929-1934年間,全球貿易額縮水66%,全世界陷入貧困、孤立、對抗。

在各國都採取保護主義、自我孤立的情況下,政治也走向極端化,人們只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不管別人死活。社會動盪令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抬頭。1933年,德國希特拉透過「民主選舉」上台,隨即實行軍事擴張,入侵奧地利、捷克和波蘭。日本因為自然資源不足,於是在日皇的授權下侵略中國,掠奪豐富資源、市場和領土。意大利墨索里尼實行法西斯主義,擴張軍力,入侵埃塞俄比亞,世界進入亂局。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造成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總死亡人數約9000萬,是當時全球人口的3-4%。

其實今日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並不對等,他只是找一個對他有利、合理化的藉口而已,他徵收的稅率並非純以關稅差異來計算(否則就不應徵收香港關稅),而是結合關稅差異、貿易報復、以強凌弱、談判籌碼的綜合策略而成,目的是要掠奪全世界的財富,後果如何,還要拭目以待。

歷史總會不斷以相似模式重演,重溫當年大蕭條的歷史,看看今日美國發動的瘋狂關稅戰,怎不叫人心寒。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光陰的故事



 

自從攝影數碼化之後,我習慣將每次拍攝的相片按日期、人物、地點、性質等資料儲存在電腦內,方便日後搜尋。最近整理園博園相片的時候,心想,不如找幾張能代表四季的植物相片放上網誌也好,我很快便找出一大堆,在當中選出了下面四張。

春天-園博園的三角梅


夏天-大欖的木棉樹
 

秋天-大東山的芒草


冬天-銀礦灣的欖仁樹


春日盛開的花卉品種最多,也是最嬌豔的。今年春節過後,也數不清我去了多少次賞花,香港的、深圳的、順德的都有,爭妍鬥麗,目不暇給。

植物不單只在春天開花,還靜悄悄地長出了嫩芽,嫩芽到了夏天便長成綠樹成蔭,枝葉茂密,蟬聲會從葉縫裡滲出,但大多數時候都很難找到蟬的蹤影。人們在夏天遠足經過大樹的時候,都喜歡在樹下小休,卻很少人會抬頭望望為你遮蔭的樹葉,其實翠綠通透的樹葉也很漂亮。

秋風一起,植物變得枯黃,這時候卻是欣賞芒草的最佳時節,其實香港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芒草,但要大面積的,首選大東山,而且,大東山海拔較高,黃昏時襯上日落餘暉,堪稱一絕。

隨著深秋樹葉一片一片落下,到了冬天,到處都可以見到大樹的禿枝,加上冬天天色比較灰暗,走在公園,走在山野,看到枝椏刺向灰白的天空,滿目蒼涼。

我想,去年錯過了三角梅,今年可以再次捕捉到盛放時機去欣賞,真好!如果明年還想看的話,一樣可以再去看一次,因為大自然總是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

不過,當看到一批我在十年前登上鳳凰山的相片的時候,發覺原來現在的自己同定格在十年前的樣子不再一樣了,現在面上多了皺紋,頭上多了白髮,還不只此,想深一層,十年來我的體力漸走下坡,期間退出了馬拉松、不再上鳳凰山和蚺蛇尖這些難度高的山嶺,記憶力也正在下降,經常執筆忘字。原來人與植物不同,人是沒有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浪費了一天就沒有了一天,明年也不可能恢復去年的生機,真是要好好珍惜我們現在仍然擁有的每一天啊!

很喜歡「光陰的故事」這首歌,聽慣了張艾嘉或者羅大佑演唱的,今次選出由何璟昕所唱,有點較清新的校園民歌風格。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濫用投訴


 

前幾天我到大嶼山行山,回程時在石壁水塘的石壁警崗巴士站等車去梅窩,目睹一個不合理的投訴,一時睇唔過眼,老毛病發作,進行反投訴。

事緣是這樣的,當我到達石壁警崗站的時候,已經有一對行山打扮的青年男女在那裡聊天,這個巴士站會有幾條出外的路線經過:1 號及2 號去梅窩,11號及23號去東涌。

等了不一會,一輛11號車經過,這對男女沒有揮手截車,巴士疾駛而過,女問男:「我哋要搭幾多號車呀?」男答:「11號。」女問:「咁點解你唔截車呀?」男答:「我以為佢會自動停車添。」

這時候,我看到一輛23號車正從水壩上駛來,我善意提醒他們:「23號都可以出東涌架!」這時候他們仍然猶猶豫豫,直到巴士快速地接近巴士站前的時候,他們才揮手,但我看到巴士後面緊隨著一輛私家車,結果巴士沒有停下,依然疾駛而過。(請參考下面解說圖)

大嶼山是汽車禁區,這個站附近沒有村落,平時上落車的乘客不多,只有行山人士。而巴士是從羌山道直衝而下,經過石壁水壩來到這裡,一般車速較快,事實上大嶼山很多巴士中途站都很少乘客上落,沒有人截車的話一般都不會停。

不多久,我聽到那位女士打電話向巴士公司投訴,說他們在石壁警崗站等車出東涌,但揮了手,先後11號車及23號車都沒有停….,要求給予一個交代云。收線後還自鳴得意地說:「我最喜歡投訴架嘞,有投訴才有進步架嘛!」我不想給予認同,只背著她看我的手機。

待他們上了另一輛巴士後,我打電話到巴士公司,將我作為一個目擊者所見到的事實說出來,我特別強調,他們沒有截第一輛11號車,而第二輛23號車臨近巴士站的時候他們才揮手,由於有一輛私家車緊隨巴士,如果巴士剎車恐怕會相撞。

我認同遇到不公平事件可以作出投訴,但投訴必須基於事實,也要有同理心,否則受害的不單只是被投訴者,更加是整個社會,因為會令社會失去公義、失去分辨對錯的能力。


23號巴士臨近巴士站才截車,但尾隨一輛私家車緊迫



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亂紅


春分剛過,春意正濃,走在路邊走進公園,走上山間,盡是繁花處處,翠綠嫣紅,令人目不暇給、心花怒放。

去年四月中,得知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簡稱「園博園」)有三角梅花海欣賞,於是走訪一趟,奈我來晚了花不等人四月中春意闌珊,花已凋零。

今年我特別留意花期,得知花正盛放,昨日專程再走訪一次,果然春花不負有心人,走進園博園中的匯芳園,看如瀑布般的三角梅,從幾十呎高處傾瀉而下,層層疊疊的花叢著古雅的簷角瓦頂,紅色的、粉色的、白色的,漂亮極了!

  

匯芳園的古建築物倒影在匯翠湖水面


走近匯芳園,門外花海,氣勢迫人





匯芳園內也花踪處處






影完相後,我在匯芳園一帶留連,久久不願離去,忽然一陣涼風吹過,樹上徐徐飄下片片花瓣,隨風飛舞,散落地上。看來這裡的三角梅雖然仍然旺盛,畢竟花朵是只有短暫生命的植物,也許距離花殘花落的日子不遠了。

想起一首非常好聽的音樂【亂紅】,透過悅耳的笛子與悠揚的鋼琴旋律,讓人聯想到漫山繁花,花瓣飄落,時光流逝,歲月不回,傳遞出一種細膩、柔美、甚至略帶憂傷的情感。




2025年3月6日星期四

換到千般恨

 



世事如棋,關於最近俄烏戰爭的最新發展,朋友說真是想也想不到,我對他說,近期的急速發展的確是出乎意料,但烏克蘭被美國拋棄卻是遲早必然發生的事,畢竟烏克蘭只是美國牽制俄羅斯的一隻棋子,利用完了就會被拋棄。

關於俄烏戰爭的前因,三年前我講過了,這裡不打算重覆,但近期美國態度180度轉變,以前講過的「堅如盤石」已經拋諸腦後。

自從美國推動的烏克蘭橙色革命之後,烏克蘭人以為從此得到民主自由,他們“自由地”選出了一個只會做戲,不懂政治、不懂管理國家的總統基仔基仔聽信美國的甜言蜜語,以為只要靠攏北約就可以“嚇窒”俄羅斯,還相信美國遊說,打算在烏克蘭境內設立軍事基地對付俄羅斯,其實美國只是一個想推銷生意的軍火商,同時也想拖垮俄羅斯這個強大對手。好了,俄羅斯這個躁漢終於忍受不住了,於是展開了「特別軍事行動」,先下手為強,烏克蘭便捱轟。我由始至終並不認同這「特別軍事行動」,因為戰爭的受害者總是平民,但我理解每個國家都有保護自己的權利。

戰爭開始了,戰場在烏克蘭,損毀的是烏克蘭國土,死傷的絕大部份是烏克蘭人,美國軍火商卻大做生意賺錢,當初美國聲稱會大力軍援烏克蘭,基仔一向以為是無償的軍援,怎料白宮換主,這個主人說要償還軍援五千億美元,冇錢就要出賣鑛產,基仔當堂目瞪口呆,喃喃自語說:「烏克蘭人十世都還不清。」

最近基仔還走上白宮講數,慘被兩個負心漢奚落一番,說好了的一餐飯還未吃便被趕出白宮。

昨晚夢中見到基仔步出白宮,他垂頭喪氣、步履蹣跚、苦念前情、誓約不再,自嘆錯信負心人,無奈地唱出了以下幾句【換到千般恨】,何其悲哀!


2025年3月2日星期日

鄉情

 




我們一眾兄弟姊妹乘坐中港直通巴士,浩浩蕩蕩地出發,從香港經深圳灣口岸,直達故鄉順德龍江,趁著這濃濃春意,同故鄉親人一聚親情。

我們都在香港出生,也許有些人連鄉下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要說鄉情了,但我們不同,父親生前經常對我們講述鄉下的故事,講述他年青時因為逃避戰亂穿州過省到處避難,最後到了香港投靠親戚,生活才逐漸安定下來,之後日本投降,他便在香港成家立室,組織了我們這個大家庭。

文革過後,父親不時帶著我們回鄉尋根,經過戰亂及社會動盪,鄉下仍在生的親人已經不多,最親的一個是他的堂姪,亦即是我的堂兄,當時他們的生活相當艱苦,作為一個教師,月薪只有幾十元,要養活一家四口包括兩個兒子的確不易,因此,父親每次帶我們回鄉都會帶一些食物、日用品等東西送給他們,記得一次最重的禮物是一部電視機,鄉中親人開心到不得了,尤其是我兩個堂姪。

一晃眼幾十年了,現在他們都苦盡甘來,兩個堂姪大學畢業後,得到了好工作,兩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庭。多年前他們將舊居重建,樓面面積有二、三千平方呎,以我們的標準算是豪宅了。同他們相聚,閒話家常,撫今追昔,無限唏噓。 

這次我們回鄉除了想一聚親情之外,另一目的是想感受一下故鄉觀音誕的熱鬧氣氛。鄉下有很多人信奉觀音,龍江有一間觀音廟在一座幾十米高的小山崗上,鄉民每年正月廿六日觀音誕都會來這間觀音廟拜神,他們會沿途燒炮仗,拜神後拿著一枝燃燒著三四呎長的大香回家,象徵將福氣帶回家。在觀音誕前夕及當日,各個社區會舉行花炮會,相當熱鬧,據說今年共有六十個花炮會之多,節目包括聚餐、拍賣、演唱、抽獎等,拍賣所得的錢用作慈善用途。我們也參與了其中一個社區的節目,一連在這個聚會中食了三餐。在席上拍賣的時候,其中一串92萬發的花炮拍賣價格達到八萬多元,在觀音誕當日拿到觀音山上燃放。

目睹故鄉不斷繁榮進步,親人的生活也不斷富裕起來,內心感到很欣慰,事實上故鄉的生活改善,是全國人民生活改善的縮影,我們都為今時今日國家的繁榮富強感到無比高興、無比自豪。

工作人員在臨時露天廚房為聚餐作準備

花炮會聚餐很熱鬧,筵開130多席

有空餘時間,我走去附近的錦屏山逛逛,這是山腳的紫雲閣

紫雲閣的大雄寶殿

紫雲閣的觀音殿

紫雲閣旁有路上錦屏山公園,山高百幾米

錦屏山上的觀音閣

行程的主要節目,遊覽觀音山,這是山腳的金紫公園

金紫公園牌坊

山上的觀音閣

觀音閣香火鼎盛

山上有幾座臨時搭起的花炮台

工作人員正在掛起花炮

花炮從外圍一直燃燒進入花炮台上

燒炮過後滿地烽煙

每次放花炮後都有消防員射水撲滅火種

公園內售賣香燭祭品及紀念品的檔口

下面是剪輯12秒放花炮短片,我站在最前線拍攝,聲如雷嗚,不過我早有準備,早已塞著兩隻耳朵。大家開啟下述短片前要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