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

人間煉獄

 


今日打開電視,主要新聞仍然是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導員說:印度最新單日確診人數是38萬,心情立即沉了下來。

 印度同中國一樣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人口也相約,很多人喜歡將印度同中國相比。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大陸之後,將印度分割成為兩個國家:印度及巴基斯坦。英國人給印度留下了一套"民主普選制度",除此之外,甚麼好的東西都沒有了,仍然貧窮落後、封建迷信、男尊女卑、階級分明、人命如草。有西方媒體稱印度是「擁有民主選舉的專制國家」,可圈可點。然而,一場新冠疫情完完全全地將印度比了下去。

 

印度官方公報每日確診人數表

印度新冠疫情在今年三月開始反彈,稱之為第二波,然而這並沒有引起從政者的警戒,他們說疫情起伏是難免的。因為這段期間有地區選舉進行,也有重要宗教節日來臨,為了創造良好氣氛,政府官員宣稱疫情已被壓止下來,於是人們踴躍參與政治集會,也參加不少宗教活動,包括到恆河集體沐浴,這都令疫情傳播率大大增加。

就在過去一個星期當印度每日確診人數衝破30萬的時候,世人才將目光突然轉向印度,當地人間煉獄的慘況一一呈現眼前。病人躺在車上或廟宇等待入院,醫院裡擠滿病人等待救援,病人家屬到處搶購氧氣,家屬摟抱著逝去的確診者痛哭,以至因為死亡人數太多而要在公園、停車場集體火化,幕幕驚心動魄、景況慘不忍睹。

我們同住地球村,面對疫情,沒有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我們在做好自己防疫措施之餘,也真誠希望印度可以盡快控制疫情。然而,希望始終是一個希望,要做到控制疫情,除了各國施以援手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印度自己的努力。

大壺節在恆河沐浴

無懼疫症參與政治活動

在垃圾堆檢寶物

貧民窟

嚴重缺氧

死亡人數太多,要在停車場集體火化

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無竹令人俗

 

以往去行山經過一些古道林徑或者廢舊村落,經常會見到一些竹林,我喜歡在竹林下小休,因為竹林下休息特別清涼,也可看看竹、抹抹汗、飲飲水、吹吹風。

竹對我而言還有另一重意義,我會想起我的父親。父親在生時經常吟誦以下幾句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年少時只聽不解,但聽多了,卻可琅琅上口。

日漸長大,對古代詩詞產生興趣,於是去圖書館找尋有關這首詩的資料。原來這幾句詩是出自蘇軾的一首古詩《於潛僧綠筠軒 》,原詩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這首古詩顯淺易明,我個人認為比時下流行曲的歌詞還更易明,唯一要稍作解釋的是最後兩句。"此君"是指「竹」;"揚州鶴"是指「所有美好的事物」,這兩句可譯作『如果有人面對著竹還是大吃大喝,世間那有既得清高之名,又獲甘味之樂兩者兼得呢?』

除了那些古道古村遺留下來的竹林之外,現在香港市區已經沒有人種竹了,馬路旁沒有,公園內沒有,屋邨也沒有,或者說是少有。然而,出乎意料地,上次我去愉景灣找海濱白教堂的時候,走進其中一個小區,發現區內種滿了竹,寧靜幽雅、清涼養眼。忽發奇想,莫非現今香港,有錢買豪宅才可以換來高雅?如是者,現今應改作「無錢令人俗」了吧!一笑!


山路旁的竹林

愉景灣的竹林


愉景灣的竹林

2021年4月11日星期日

從梅窩到愉景灣


 

單看標題,很簡單,事實上這條路線真的很簡單,先看看地圖吧!

按圖片可放大地圖


無論是坐巴士或坐船到梅窩,從碼頭起步,沿海濱長廊過五仙橋進入銀礦灣海灘,從灘頭行到灘尾到達"東灣頭"便開始踏上登山的石級,最高處是近紅水山的涼亭,大約250米高,從這裡開始之後就全部下山了,途經神樂院、稔樹灣便可到達愉景灣。

雖然說簡單,但都有少少挑戰的,因為從東灣頭上到涼亭這段路全程是近千級連續不斷的梯級,但越向上行視野就越開揚,值得的,「少少苦楚等於激勵」嘛!

這條路線我行過多次,今次目的是想去愉景灣北面的三角形海濱白教堂打卡,所以到達愉景灣廣場後仍要繼續行。如果從梅窩碼頭只行到愉景灣廣場的話大約只有7公里,加料去到白教堂再折返愉景灣廣場的話全程約有12公里,慢慢行共需四個小時。

不多說,讓圖片介紹吧!

遊客未到的銀礦灣顯得特別寧靜

上山路段的梯級

回望整個銀礦灣,視野不錯吧

紅水山旁的涼亭,是行程的最高點了

涼亭旁有泥地,有人打羽毛球,有人踢毽,有人山盟海誓

這裡望到喜靈洲

也可望到坪洲,更遠的是港島九龍

神樂院的聖母堂

神樂院到處都充滿宗教氣氛,路旁的木枝與石頭

樹上的十字架

過了神樂院,愉景灣在望

落到海邊先經過長沙欄

從稔樹灣遠眺坪洲

有人覺得平日工作未夠辛苦,假日在稔樹灣村租地種菜

愉景灣遊艇會,接近了

愉景灣沙灘,相對於銀礦灣,這裡熱鬧得多

到達目標了,愉景灣三角海濱白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