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們大都是戰後出生的吧,我們這一代都經歷了音樂媒體戰後的急速發展及不斷演變的時代。
六十年代我住在黃大仙木屋區,附近有一間豆腐廠,安裝了一部「麗的呼聲」,是一個有線的廣播電台,全日日間不停廣播。那個時候我還未讀小學,總喜歡走到豆腐廠聽廣播,包括廣播劇及歌曲。
不多久,父親帶了一個木箱回家,不必連線也可以聽廣播劇及歌曲,那是一台無線電收音機。那個時候我讀小學上午班,下午放學後做完功課,最佳娛樂節目就是透過收音機聽歌,那個年代的歌曲主要是英文歌和國語時代曲。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粵語歌開始流行,唱片事業也興旺起來。那個時候我的大哥已經到社會工作賺錢,他買了一台擴音機連同唱盤回家,也買入一些黑膠唱片。由於大哥要返工,日常享受歌曲最多的是我。之後我出社會工作,也加入了買唱片行列,在最高峰時期,我們擁有黑膠唱片近200張。
黑膠唱片最大缺點是用舊了會跳線及”沙沙”聲,給人們帶來不少煩惱。八十年代中出現CD之後,火速取代黑膠唱片成為主流。而八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初亦是香港樂壇最輝煌的時期,粵語流行曲是主流,香港的歌曲流行到世界每一個華人社會。事實上這段期間亦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急速發展的年代,經歷了封閉十年,大陸很少流行曲,港台歌曲便成為他們的日常娛樂,遠至黑龍江,人們都在聽「浪奔浪流」等香港流行曲。
二千年後,大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音樂人才,包括作曲、填詞、演奏、演唱,他們發展自己的音樂作品越來越豐富,據估計,現在大陸從事音樂工作人數超過500萬,而在2023年,中國音樂市場金額已達1500億元人民幣,估計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會翻倍。
反觀香港,踏入千禧年,音樂事業漸走下坡,近年我們都很少聽到有代表性的新歌。有人歸咎於翻版唱片,其實這只是早期影響唱片銷量的原因之一,自從大陸及香港嚴格執行版權法後,翻版唱片已經很少,為甚麼之後中國音樂市場可以蓬勃發展起來,而香港在這方面卻一潭死水呢?依我看,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 香港市場狹小,粵語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香港只有750萬人,也並非個個都喜歡聽歌,粵語歌市場太細。
(2) 香港缺乏音樂人才,看看近年新歌的歌詞便感受得到。就算有人才,他們寧願在市場更大的大陸發展,年初轟動的電影【哪吒】,電影音樂總監正是香港人徐浩。
(3) 傳統唱片業萎縮,產業模式改變,現在很少人會買唱片,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市場,但這個轉變香港步伐太慢。相較於大陸在這20年間,互聯網平台極速建立起來,網民超過10億,人們每日手機不離手,無論是溝通、購物、付款、聽歌都是透過互聯網,所以歌手們推廣他們的歌曲除了少量還有CD銷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透過互聯網例如抖音,快手,B站等音樂平台發佈,也有部份會放上Youtube,在這些平台可以透過粉絲打賞、廣告分成、頻道會員收費、超級留言和流量等賺到錢,如果他們成名後,更可獲取廣告,甚至同動漫平台合作,這些收入比出唱片多得多。
香港可以回復到八九十年代音樂事業的繁榮嗎?世界已經改變,不可能的了,還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吧!「變幻才是永恆」,如果我們不因應潮流而作出改變,就會被潮流拋棄。
下面介紹大家聽一首歌,臨近中秋,我選了新加坡陳佳明的作品【城裡的月光】,演唱的是近年紅起來的大陸網絡歌手羅小羅,他經常到全國各地街頭擺檔演唱並放上網,也曾經來過香港灣仔海濱演唱,這些活動都沒有直接收入,但他擁有超級粉絲團,成名後他偶爾參與一些商業活動,也會開演唱會,極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