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星期一

滴水可成河 人生應儲蓄

 



今年派發第二期消費券的時候,政府附加了一個條件,如果已經移民他國的人,就沒有資格領取。消費券所用的是公帑,目的是幫助香港市民渡過這疫情難關,也可對香港消費市場起到提振作用,一舉兩得,移了民的人,怎麼說都不應該得到這畢錢吧!

如何分辨移民人士呢?政府採取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凡是曾經宣稱移民並以此為藉口提早領回強積金的人都被視為已經移民,不能領取消費券。

這條件一出,立即引起很大迴響,很多人立即走出來說他已經回流又或者當年根本沒有真的移民。這是意料中的事,政府氣定神閒的說:那就來申請說明一吓你現在的狀況吧!你要錢嘛,總要由你來解釋為甚麼當初你宣誓了移民現在還留在香港。結果政府採用較寬鬆政策,大部分申請人都重獲消費券資格。

強積金實施廿多年來,各種抗拒強積金的意見從未停止過,有人說政府搶走他5%的薪金,事實是他的薪金仍在他自己的戶口,而且多加了老闆5%的供款。也有人說5%不足晚年使用,倒不如不供款,5%薪金的確不多,不足以應付退休後所需,但如果現在不儲蓄起來,將來就一無所有,其實如果真的認為5%薪金不足夠的話,大可以加碼作為自願性供款的。

其實強積金制度是一個強制儲蓄計劃,這計劃並非為你買樓、旅遊、結婚而儲蓄,而是為你的晚年起碼的生活而儲蓄。同其他國家一樣,香港逐步走向人口老化,2020年65歲以上人口是19%,平均3.7個工作人士供養一個退休長者;估計2069年65歲以上人口是35%,平均只有1.7個工作人士供養一個退休長者。很明顯,政府可以用在每個長者身上的金額將會相對減少,我們自己不儲蓄的話,老來生活一定會很坎坷。

西方人士一向習慣消費未來,中國人傳統積穀防饑,採用哪一套人生哲學,你可以做決定,但如果衰老時無所依靠,就不要再怨天、怨地、怨政府、怨家人,只可以怨自己。「滴水可成河 人生應儲蓄」,年青人,還是乖乖地為未來作強積金供款吧!

題外話,過去有不少人士以各種理由提早領取強積金,包括以移民為藉口,今次為了得到消費券,有人表示並沒有真正移民,其實他們都可能觸犯強積金條例,因為如果查明當年作出虛假聲明的話即屬違法,首次定罪,最高可被罰款$10萬及監禁一年。



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

山趣 - 外地篇

上個月分享了一些我以往在香港行山的美景,八月份天氣依然炎熱,仍未能開展行山活動,今次我想介紹一些在香港以外的行山經歷。

我對山情有獨鍾,以往出外旅行的時候都會考慮加入山的元素,當然了,我並非專業行山專家,只是喜歡,所以這些外地行山活動都是量力而為、點到即止。

早期行的山都是以國內名山為主,記憶中有泰山、黃山、丹霞山等,但那個時候是菲林相年代,拍照不多,而且現在要找出來也不容易,所以今次還是分享一些數碼相年代美麗的港外山景好了。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看似一幅中國水墨畫,行走其間好像身處畫中。三清山並不難行,旅遊巴將我們送到一個高地,導遊帶我們行了約一個小時便在圖中藍色建築物午餐,之後分長、中、短路線任君選擇,我選擇長線都只是行三個小時左右。


湖南*天門山

天門山在湖南張家界境內,最費力的要算是這條999級登上天門洞的天梯了,其餘部份都是小徑和棧道,沿途奇景怪石,目不暇給。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最著名的是九曲溪,登上天遊峰,俯瞰九曲溪,絕對是賞心樂事。


雲南*香格里拉

遊覽香格里拉,前往玉龍雪山的碧塔海(湖)景區,汽車盤山而上,在到達碧塔海前,導遊問有沒有人有興趣自己行入景區,我和幾個團友都響應了,沿途秋山黃葉,藍天白雲,美到不得了。

雲南*玉龍雪山

四千多米高的玉龍雪山可望不可達,但能夠在這片三千四百米的高原上漫步已經是一種享受。


西澳洲*巨浪石(Wave Rock)

在珀斯參加了一個本地團遊覽了西澳幾個旅遊點,這個巨浪石最有特色,高地上的一塊巨石像一個巨浪,由於全團只有兩對夫婦共4人,領隊給我們兩個小時自由活動,我在附近到處走,不亦樂乎。


東馬來西亞*京那巴魯山(Gunung Kinabalu,又稱神山)

神山是東馬最高的山,山上有多條長短不一的行山徑,我在沙巴租了一架私家車,司機兼任導遊,目的是到神山遠足,怎料到達山腳登記時開始下雨,初時我都勉強起行,但雨越下越大,山林中的溪流也越來越大水,為安全計,行了半個小時便決定放棄。


瑞士*少女峰(Jungfrau)

瑞士*少女峰轉車站附近的行山徑

到少女峰不必怎麼行,火車上到山頂區步出車站就是一個盡是雪景的觀景台,也不敢再往上攀。但從茵特拉根上來要坐三段火車,在第二段轉第三段的車站附近有不少行山路線,這裡未進入雪地範圍,山頭佈滿青草及小黃花,可惜時間不足未能在附近逛逛。



瑞士*馬特洪峰(Matterhorn)

從策馬特坐火車上到馬特洪峰旁的另一個山峰Gornergrat,沿著鐵路有很多行山路線,我從山頂向下行了三個小時,沿途都可以望到這個著名的馬特洪峰,之後在第三個車站乘火車下山。


因疫情關係已經幾年不能到港外行山了,翻看這些照片,也可暫解一時之鬱結。



2022年8月6日星期六

舊日足跡 - 大潭水塘

 



曾經居住在港島東區一段很長時間,那個時候除了假日走到港九新界各處遠足之外,閒時總會在附近郊野走走,那怕是熱天、雨天或只有半日的時間。龍脊、赤柱、大潭水塘,都是我經常去的地方,其中大潭水塘行得最多,因為交通只需約半個小時,路程也輕鬆,好比我的後花園。

自從搬離港島東後,差不多十年時間沒有去過大潭水塘了,近日因為到港島辦點事,午飯後有半日時間空閒,想起了大潭水塘,決定重踏舊日足跡,乘小巴到大潭道大潭水塘入口起步。

在小巴上我一直盤算著,十年了,究竟那裡有多少變遷呢?

落車的時候,正下著毛毛細雨,這種天氣我以往在這裡經常遇到,不會妨礙我的行程。撐起雨傘,走進水塘範圍,經過大潭篤水塘石橋、楓樹林、大潭上水塘水壩、大風坳,然後步下鰂魚涌,沿途慢慢行、慢慢看,我留意到這裡的一切竟然絲毫沒有改變,景物依舊,正好給我一一回味昔日在這裡的一鱗半爪。


每次行到這裡我都喜歡影影這條百年石橋

這裡有十多二十棵楓樹,我稱之為"楓樹林",通常我會在這裡小休片刻,
尤其是秋冬季節,一來可欣賞紅葉,二來過了這裡就開始上斜了

大潭副水塘的錦鯉長大了,也越來越多

大潭上水塘水壩超過一百年歷史

片片樹葉,好比我以前行過的腳印

這棵樹的樹根抓住地下及山邊,兒子年少時最喜歡爬入空隙拍照

來到大風坳,即是完成了所有上斜路段,再行半小時就落到鰂魚涌

接近鰂魚涌的紅屋,現今多了一個很 pro 的名字,「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以往同家人行完這段路程,我們都喜歡一齊去飲茶,之後逛逛百貨公司。人生好比一齣電視劇,不一定需要每分每刻都是高潮,在適當時刻將節奏慢下來,享受悠閒,正好為未來要走的路儲備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