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星期一

充電鋰電池

 

讀中學時喜歡玩無線電,曾參加過無線電學會,學習一些簡單的無線電製作,包括擴音機、收音機、無線電對講機等等玩意。要製作這些玩意,必需要到無線電零件店搜羅所需的零件,包括原子粒、電阻、電容、中週等等,零件最齊備的地方當然就是深水埗鴨寮街了。

出來社會工作後,要全心全意應付工作,漸漸地,就將這些興趣小玩意拋諸腦後,但逛鴨寮街早已成為我的習慣,有空的時候我喜歡到鴨寮街巡巡,看看有甚麼新鮮特別、古靈精怪的東西出售,這習慣維持到現在,對我來說,逛鴨寮街比遊迪士尼有趣得多。

隨著社會的變遷,鴨寮街的貨品亦有很大的轉變,現在最多見的商品是LED燈、電器配件、電池、五金零件、影音器材以及一些千奇百怪的小電器,還有少量攝影器材配件及運動衣服等。

上個星期同朋友逛鴨寮街,看到一種新款的「充電鋰電池」,特點是不必用充電器,只需直接用USB線接上火牛或電腦即可充電,我和朋友各買了4粒回家。

用USB線將電池接上電腦即可充電,這電池只標示電功率

晚上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哎呀!受騙了,3400並非mAh,而是mWh啊!」

究竟mAhmWh有甚麼分別呢?先來簡單解釋一吓。

mAh是電流量單位,3400mAh(=3.4Ah)代表這個電池充滿電的話,最高可以在一個小時通過3.4A的電流。

mWh是電功率單位,3400mWh(=3.4Wh)代表這個電池充滿電的話,最多可以供一個3.4W的電器用一個小時。

那麼,究竟mAhmWh有甚麼關係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知道電壓,我們就可以依照一條簡單的公式計算出來:

電功率(單位是瓦特W) = 電流量(單位是安倍A)  x 電壓(單位是伏特V)

就以我買的電池為例,所標示的電壓是1.5V,究竟電功率3400mWh(=3.4Wh)相當於多少電流量呢?換算公式如下:

電功率 = 電流量 x 電壓

電流量 = 電功率 / 電壓

電流量 = 3.4Wh / 1.5V = 2.266Ah = 2266mAh (m是千份之一的意思)

單看數值,3400當然是比2266大很多,誤將電功率3400mWh當作是電流量3400mAh 的確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其實不應該說別人騙了你,因為一般電器都應該以電功率標示的,只不過不知道是甚麼原因,鋰電池卻習慣了用電流量單位mAh標示,而大部份生產商都照跟,但也有小部份除外,包括早期的 iPad, 也有一些是兩者都有標示的,買的時候自己就要多加留意了。

我部DC的電池,電功率電流量都有標示

我部單反的電池,也同時標示電功率電流量

最近買的充電寶,只標示電流量,最常見的


2021年6月20日星期日

偏向虎山行


 炎炎夏日,為免中暑,行山活動都要好小心,路程不能太長,也不能太辛苦,今日我就挑選了大澳的虎山。

大澳有四座猛獸山,分別是虎山、獅山、象山和牙鷹山。不要被虎山這名字嚇怕了,其實虎山高度只有75米,只算是一個小山崗,也是上述四座山中最小兒科的,從巴士總站起步然後行一個圈返回巴士總站才3公里,我估計單是步行時間大約一個小時便可以了,我在觀景台上逗留了頗長時間,也在大澳其他地方走走吃吃,很輕鬆地消磨了半日時間。


去的方法很簡單,從巴士站往村裡走,過了大澳涌行人橋再往前行,不久見到福滿林酒樓便轉左,在海悠居前行少許有指示牌指向右往「虎山觀景台」,依指示在少林寺大門左邊便是入口。

特別一提,這裡本非遠足路線,只是一條通往觀景台的通道(地圖黃色路段),路面鋪得非常整齊並且兩邊有欄杆,有人叫它做小長城。設計原意是到達觀景台之後便原路折返,但「路是人行出來的」,總有人不喜歡走回頭路,所以繼續向前行創出一條路直到接近大澳觀景台位置(地圖紅色路段),這段路比較崎嶇,大家要留意。

大澳地標「大澳涌行人橋」

在這酒樓前轉左

村民用廢膠樽做的大魚

鐵皮屋外的貓咪畫

在這裡按指示轉右

在少林寺大門前轉左

中華白海豚像

山脊上的「小長城」,晴天可望到澳門



視野開揚

虎山觀景台

一望無濟的海景

落山路段(地圖上紅點)較崎嶇

大澳全景



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打針? 唔打針?

 



近來經常在社交媒體被問到一個問題:「你打唔打針呀?」當然大家都明白這裡所指的"打針"是指接種新冠疫苗。

我估計朋友們是想收集一些數據以決定自己是否接種疫苗,是一種羊群心態吧!但其中一位朋友見我回答:「我打咗嘞,已經打哂兩針。」他即時的反應是:「嘩!乜你咁勇!」我有點摸不著頭腦,接種疫苗正是因為我害怕染病、害怕死亡,何勇之有?於是我輕描淡寫地回了他一句:「我覺得唔打針嗰的才算夠勇。」

其實打唔打針是很個人的問題,打針的理由很簡單: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保護社會。而唔打針的原因則有很多,我歸入四大類:

(1) 未納入接種群組因而未能打針。

(2) 因健康狀況不適宜打針。

(3) 對疫苗抱有懷疑唔敢打針。

(4) 政治原因抗拒打針。

在我相熟的朋友中,超過一半已經打了針,餘下的主要是對疫苗抱有懷疑唔敢打針住,因為他們都從傳媒得知疫苗有副作用,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坦白說, 副作用是因人而異,但大家都要有心理準備接受,不過一般都是頭痛、發燒、肌肉痛等徵狀而已,相對於染上新冠肺炎,這些副作用微不足道。說來也幸運,打完針後我一點不適都沒有,實在謝天謝地!

其實我在打針前徵詢過醫生意見,醫生說看不到我有任何理由不能打針。我說:「有人在打針後死亡啊!」他說:「佢哋打唔打針都會死架啦,打針唔係佢哋嘅死亡原因。」事實上又係,據統計香港平均每日有140人因為各種原因死亡,就以簡單的數學"或然率"計算,假設香港有一百萬人打了針,則這些死亡人數當中應該會有18人已經打了針,計算如下:

每日死亡人數中可能打了針的人數 = 140 x 1,000,000 / 7,500,000 = 18

上述計算當然沒有考慮其他因素,所以我們間中才聽到新聞報告說有一、兩人死亡而他們是曾經打過針的。這裡又引出另一個問題,為甚麼媒體只報告曾經打針的死亡人數,但卻沒有報告當時"沒有打針"的死亡人數呢?如果新聞媒體說昨日有1個曾經打過針的人死亡,另有139個沒有打過針的人死亡,那不是令人更了解真實情況嗎?所以我覺得不必太過擔心,如果對自己健康狀況有懷疑就問問醫生好了。

對於因政治理由而抗拒打針的,我只會一笑置之。上個月到政府診所覆診,等待的時候聽到一名護士同一名雜工阿嬸談話,護士問阿嬸:「印度好嚴重呀!你打咗針未呀?」阿嬸答:「係囉!真係恐怖呀!我都考慮要打架嘞。不過如果而家打又好似輸咗比林鄭咁....。」我聽到之後幾乎笑了出來,不明白甚麼邏輯"唔打針"就會贏了林鄭,"打針"就輸給林鄭。其實我覺得唔打針隨時會輸掉自己的生命才是。

打針?唔打針?其實是一個很個人的決定,朋友問我應唔應該打針,我從不會給與答案,這個決定應該由自己根據科學分析或醫生意見而作出,而非道聽途說、更非政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