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逢災禍,不同人有不同反應。年少時我住木屋區,風災、火災、水災我都遇過,災後重建,就得靠自己。記得一次颱風將整個屋頂吹走,也不知道吹到哪裡,風後遍尋不獲,父親沒有哭訴、沒有抱怨,只有用僅餘的積蓄再買來一些木板、鋅鐵皮等材料,幾父子合力重建家園。
「山竹」過後,聽到很多怨言,人們總曉得埋怨自己多苦而不會想想別人為你做了多少事。
有人說政府應該宣佈風過後翌日不用上班,我懷疑究竟哪一條法例容許政府有這個權力?
有人說天文台應該延遲改掛三號風球,這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颱風訊號是根據實際颱風資料作出警示,而非為你我的需要而改變。
更加有人埋怨清理塌樹太慢以至道路到了上班時間仍未暢通,對於這點我只有嗤之以鼻。這次風災塌樹四萬六千宗﹝不是棵﹞,工作人員可以兩三個小時內清理妥當嗎?要處理塌樹,工作人員首先要將樹幹鋸斷,然後由「挾斗車」搬走。挾斗車就是那些車斗上裝設有挾機的貨車,挾機將樹幹樹枝挾上車斗然後運走。我不知道香港有多少鋸樹工作人員,但我知道香港只有約一千輛挾斗車,這些挾斗車平日主要是要處理建築廢料、鄉郊垃圾,一個駕駛挾斗車的親戚告訴我,風災後他們不眠不休、日以繼夜地清理塌樹,真的筋疲力盡。事實上颱風襲港的第三日﹝星期二﹞,九成道路已經基本通行﹝暫時將塌樹移埋路邊﹞,我們得以順利返工,能不感恩?
回來說說風後的行山活動,風災後的週末我試圖行大欖郊遊徑,已經過了五天,塌樹還未清理完,我被迫半途折返,但這點可以理解,因為這裡是車輛管制區,並不在優先清理之列。中秋假期我再行一次,大部份樹枝都被移走了。
我又去過大嶼山,坐巴士經過東涌道,沿途所見滿目瘡痍,到處都是倒下或斷裂的塌樹,像是核災難現場,幸得工作人員努力,樹枝都被移往路邊,道路暢行無阻。
昨日無聊,往元朗丫髻山走一趟,這只是一個高121米的小山崗,是著名的影日落及影蝴蝶地點,出乎意料地這裡幾乎沒有塌樹,因為山上大樹不多,我從盛屋村起步行到朗屏邨,約一個小時便完成了。
其實這次風災也帶給我一些困難,但面對困難就得解決困難,埋怨有何用?困難解決了後,我會選擇親近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同人類一樣,都是風災的受害者。
風後第一次行大欖郊遊徑,很多塌樹 |
有些也可勉強跨越 |
這裡塌樹面積很廣,不能再勉強了,只好折返 |
中秋假期再行大欖郊遊徑,道路基本暢通了,可見當日折返處塌樹堵塞道路有幾十米長 |
丫髻山上大樹不多,反而受風暴影響也少 |
多站高些,多看遠些,眼界也闊些,就不會像一隻蒼蠅般只會圍著腐肉嗡嗡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