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翁郊遊徑,東面是清水灣海岸一帶,西面是將軍澳新市鎮 |
讓我們再看看上面「釣魚翁郊遊徑」地圖。
當我們走在釣魚翁郊遊徑上,所看到的美景其實都主要集中在東面 (上圖右面) ,即清水灣海岸一帶。從上面地圖得知,釣魚翁郊遊徑的西面是將軍澳區,是一個近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新市鎮。
七十年代,我住在觀塘區,鄰近將軍澳,我經常在放學後或假期時跑到將軍澳一帶山頭遊玩,當時圍繞著將軍澳海灣的是坑口村、調景嶺和魷魚灣,人口不多,只有幾條小村莊和一間拆船廠及小量工業設施。由於三面環山,將軍澳海灣水面平靜,環境頗為寧靜清幽。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為解決住屋問題,政府在這裡移山填海,將這裡發展成為一個新市鎮。更甚的是,用作填海、填山谷的是全港收集回來的垃圾,因為這裡是垃圾堆填區。寧靜清幽的海灣變成了垃圾堆,從此我便不再來這裡遊玩了。
一九七七年的將軍澳 (拓展署圖片) |
二零一四年的將軍澳,大部份屋宇都建於移山填海的土地上 (網上圖片) |
三十年間,將軍澳由一個寧靜的海灣變成今日一個四十多萬人口的現代化新市鎮。過程中的垃圾堆填區,部份成為了今日的市區,部份成為了綠化公園 ,部份正在興建消防學校,部份即將完成使命,停止堆放垃圾,準備發展,部份仍在擴建中。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移山填海,發展新市鎮始終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基本方法。
從釣魚翁下望位於小赤沙及大赤沙的日出康城及將軍澳工業區 |
最接近釣魚翁郊遊徑的堆填區 |
當我每次在山上俯瞰將軍澳新市鎮,看到了同以前有這麼大的對比,我總是想:如果三十年前沒有發展將軍澳,現在這四十多萬居民會住哪裡呢?事實上近年發展的新市鎮除了將軍澳之外,還有天水圍、東涌、馬鞍山等等.......如果我們沒有發展這些新市鎮,香港人又可以住哪裡呢?
最近李光耀去世,人們又再將新加坡同香港比較起來。我也揍揍熱鬧,比較一吓兩地的居住情況。新加坡現時面積七百多平方公里,四分一土地為填海所得,估計2030年會再增加填海造地一百平方公里。新加坡常住人口五百多萬,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雖然新加坡有23%土地為綠化地,但其實綠化地同居住地平均分佈全國,所以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回來看看香港,香港面積一千一百平方公里,人口七百多萬,人們主要居住在市區及新市鎮,佔全港面積40%的「郊野公園」土地是老虎屁股動不得的。儘管如此,香港仍有不少鄉郊地區,散佈一些村落荒地,本來政府可以有系統地開發這些土地成為新市鎮以安置大量人口的,但回歸以來,基於政府無能,既得利益者貪得無厭,環保人士無知,政客無恥,我們的新市鎮發展非常緩慢。
今日,新加坡同香港的居住環境各走極端,新加坡市民90%以上居住在由政府發展、以平價賣給人民的「組屋」居住,面積平均1000至2000平方呎,沒有人為居住問題煩惱。
反觀香港,申請公屋條件嚴苛,購買居屋機會幾乎是零,私樓價格比天還要高。政府曾經說過:「你哋唔一定要買樓架....」,那就租樓吧!一個500平方呎的單位也要萬多元租金,有多少人能應付得起呢?
俯瞰將軍澳新市鎮,心裡不禁疑問,究竟香港可否再造幾個新市鎮出來呢?究竟香港幾時才可以做到真正「居者有其屋」呢?究竟香港人幾時才可以應付居住問題之餘還有餘錢享受生活呢?